廣東省快三大小单双app信息網 > 工作動態 > 他山之石
“2017年2月我被銀川市文廣局選派到濱河家園四村當駐村第一書記,一來就發現留守在村裏的婦女和老人閑來無事便愛聚在村部門前打牌,人一走留下一地瓜子皮。”回憶起剛來時的情景,柳普軍仍歷歷在目。月牙湖鄉是銀川市最大的生態移民安置區,先後接納了從寧夏南部山區搬遷至此的近兩萬移民,成為脫貧攻堅的主戰場。來到濱河家園四村駐村,帶領村民脫貧致富就成了柳普軍的主要職責。得知移民至此的婦女從小就熟練掌握刺繡、布藝等手藝,他便把村部閑置的100平方米的房屋打造成手工車間,成立月牙湖手工工坊,號召村民制作刺繡手工,為大家創造家門口掙錢的機會。
“刺繡作品的銷量太窄,能參與的人有限,大家都有點灰心。”就在一籌莫展之際,柳普軍看到寧夏非遺項目麻編技藝的代表性傳承人張璟的麻編工藝品,瞬間打開了思路。“麻編的原料旱麻大面積種植在寧夏南部山區,材料環保,編織的作品又兼具藝術性,大家一定很有興趣;有刺繡的功底,相信也好上手。”2017年12月月底,被村委會三顧茅廬的誠意打動,張璟來到了濱河家園四村,開展了第一期麻編課堂。
“一聽有老師講課,村裏能來的人基本都來了,坐也坐不下。”62歲的劉嶽老兩口是首批報名參加麻編班的學員,劉嶽也是班裏少見的男學員。剛開始,一根不到一米的四棱繩編織兩天才能完成,在掌握編勾技法後,夫婦二人已能熟練編杯墊、地墊等簡易產品,如今一天便可制作20多個杯墊。“我們的東西不愁賣,一有成品張老師就全部收走出售了。面積越大、圖形越復雜的作品‘含金量’越高,現在我還想研究幾個新樣式。”劉嶽告訴記者。
麻編技藝能賺錢的消息不僅影響著濱河家園四村村民,外村的村民也紛紛來拜師學藝,看到越來越多的人麻編熱衷,張璟也樂在其中。張璟告訴記者,作為非遺傳承人,她不想讓麻編作品只擺放著工作室和手工坊。“當這堆‘亂麻’通過村民的手變成藝術品,應走向更遠的地方。”現如今,濱河家園四村的麻編工藝品已經在國內許多旅遊景區開設專櫃出售,更出現在阿聯酋、日本、法國、俄羅斯、毛裏求斯等多個國家舉辦的手工藝品展覽會上,大批來自歐美國家的訂單也讓這裏的村民越來越忙碌。
截至目前,手工坊穩定就業70余人,流水達27萬元,在手工坊,每人每月平均收入1000元左右,許多人依靠麻編,已成功走上了致富的新道路。
在月牙湖這間懸掛“民生為勤”門匾的手工坊內,從城市而來的駐村第一書記柳普軍變成了與大家共同勞動的“村民”,勤勞樸實的村民們不僅能夠“守著娃、編著麻、養著家”,也變成了非遺文化的新一代“傳承人”。寧夏的“致富花”從月牙湖開到了大洋西岸的西雅圖;手工坊的那塊門匾,也無疑成為了中國無數貧困村從“輸血”變“造血”的脫貧致富最好寫照。(完)